很多朋友其實對于活動策劃還是有一些經驗的,但是想要做一個指定性并且具有創意的活動就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了,那么,今天成都活動策劃公司曼丁告訴你十個有創意的活動策劃方案,涵蓋不同主題和場景(商業、社區、校園等),兼顧趣味性、互動性和傳播性,供參考:
1. 「時間膠囊」未來對話計劃
主題:與未來的自己/城市對話
形式:參與者寫下對一年后/五年后的自己或城市的祝福、目標或預測,密封進定制膠囊容器。活動方統一保管,到期后返還(可結合線下展覽或郵寄)。
亮點:情感共鳴+長期互動,適合品牌植入(如企業為員工策劃未來愿景)。
延伸:可加入「城市版」——市民投稿對城市發展的建議,由政府/媒體公開回顧。
2. 「反重力實驗室」沉浸式體驗展
主題:打破物理規則的創意互動
形式:通過AR/VR、道具裝置打造「反重力空間」——懸浮藝術品、倒置房間、磁力秋千等,結合科學原理講解或藝術創作。
亮點:視覺沖擊+科普娛樂,適合商場引流或科技節。
案例參考:東京「TeamLab」展覽的本土化輕量版。
3. 「陌生人晚餐」社交實驗
主題:用美食打破社交壁壘
形式:隨機匹配4-6名陌生人,圍繞特定主題(如「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最奇葩的旅行經歷」)共進定制晚餐,餐桌布置和菜品與主題呼應。
亮點:深度社交+故事性,適合青年社群或品牌年輕化活動。
安全機制:提前審核參與者背景,設置主持人控場。
4. 「城市聲音地圖」共創項目
主題:用聲音記錄城市角落
形式:邀請市民/游客在指定地點(公園、老街、地鐵站)錄制1分鐘環境音(如市井吆喝、自然聲響),上傳至線上地圖,最終形成可交互的「聲音導航」。
亮點:人文關懷+科技結合,適合文旅項目或環保主題。
延伸:可評選「最美聲音」并邀請創作者分享故事。
5. 活動策劃:「廢物超能力」環保藝術賽
主題:垃圾重生計劃
形式:參與者用廢舊材料(快遞盒、塑料瓶等)制作創意裝置或服裝,現場走秀+投票評選。設置「最實用獎」「最腦洞獎」等趣味獎項。
亮點:環保教育+藝術表達,適合學校、社區或品牌CSR活動。
合作方:聯合回收企業設置獎品(如綠植、環保用品)。
6. 「劇本殺+公益」沉浸式籌款夜
主題:破案拯救虛擬社群
形式:定制劇本殺劇情(如「解救被拐賣動物」「阻止非法伐木」),參與者通過付費報名參與游戲,通關后部分費用捐贈給對應公益組織。
亮點:娛樂+公益,適合年輕人社群。
升級版:游戲結局由玩家投票決定,影響善款分配比例。
7. 「深夜食堂快閃」鄰里夜市
主題:喚醒社區溫度
形式:在社區廣場或閑置空地舉辦夜間市集,邀請居民自帶拿手菜擺攤(限定一桌一菜),搭配露天電影、懷舊游戲(跳房子、彈珠)。
亮點:低成本高粘性,強化鄰里關系。
安全提示:需提前報備,確保食品安全和場地合規。
8. 「AI共創畫廊」人機藝術展
主題:人類靈感×機器創造力
形式:參與者輸入關鍵詞(如「賽博熊貓」「蒸汽朋克西湖」),AI生成畫作后,由藝術家二次加工成實體展覽,觀眾可投票選出最愛的作品。
亮點:科技藝術融合,適合科技品牌或美術館合作。
延伸:開設工作坊教觀眾用AI工具創作。
9. 「時間交換商店」技能共享日
主題:以技能換技能,以時間換時間
形式:參與者用自身技能(如教吉他、烘焙、編程)換取他人服務(如理發、攝影),所有交易以「時間幣」結算(1小時=1幣)。
亮點:社區共建+反消費主義,適合青年公寓或文創園區。
運營:需平臺記錄技能和需求,匹配交易。
10. 「反向旅行」本地探險挑戰
主題:發現身邊的未知
形式:設計一份「本地隱藏任務清單」(如「找到1990年代的老招牌」「采訪一位30年以上的老店主」),參與者組隊打卡并提交創意成果(vlog、手賬等)。
亮點:低成本深度游+文化挖掘,適合旅游局或高校社團。
獎勵:最佳任務完成者獲得「本地探索家」認證或周邊禮品。
策劃小貼士
傳播性:設計打卡點、短視頻挑戰或UGC內容激勵(如「帶話題分享送福利」)。
可持續:結合公益或長期項目(如時間膠囊定期開啟、聲音地圖持續更新)。
風險控制:提前測試環節安全性(尤其是沉浸式體驗),明確免責聲明。
活動策劃可根據目標群體和預算調整規模,核心是「讓用戶成為活動的共創者」!